太极拳最难的就是脊椎的位置。这个对初学者需要先提出来,这是决定层次高低的功法。
太极拳中的“玉树挂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要领,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皆围绕脊椎的抻直而展开。这些要领不仅要求外在形态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内在气机的调和,在脊椎抻直上去获得。尤其是当代人,除了在生活习惯上脊椎前弯,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脊椎的几个关键关节与我们的精气神传递是有关系的。
在探讨太极拳与脊椎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更为深层的议题:精气耗损与疾病的关系。现代人在面对疾病时,往往归咎于外界因素,如风寒、饮食、劳累等,而忽视了内在欲望的放纵才是导致精气耗损的根本原因。我们把话题拓开去:由于精气耗损带来的疾病更是我们的盲区——人类总是把疾病归因在风寒炎暑,或者饮食营养,或者劳累过度。除了劳累过度确实是影响我们寿命与健康的直接原因,其他都是间接的原因,主要的归因还是我们放纵自己追求的欲望。事实上,人类的成功不在于欲望追逐,反而是控制自己而不断获得智慧——因此,武术的本质不是杀戮,武术套路的研究尤其是从搏击转向练武——这是文明的升华。
因此,脊椎的抻拉表面看没有武术形态,尤其没有搏击目的,为什么恰恰是脊椎决定了打拳套路以及架子的关键,就是在于四肢是挂在脊椎上,脖子大脑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反应速度,因此,我们需要明白,精气是沿着脊椎提供了力量与反应——节节贯通,产生了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力量机制——内劲。
展开剩余66%要入门练好太极拳,首先就是起势桩功,大椎不竖,脖子不顶,你站桩就飘了——浮萍无根,大腿就没有支撑身体的沉劲,太极拳的力学逻辑,其一是其根在脚,这是一个事实,而发于腿,就需要脊椎竖直,脖子挺起,才能腰眼跟着一起垂直下沉,因此,主宰于腰,就是腰背 胯骨上(后臀部的肌肉团)整合在大腿 胯骨下,而裆下提肛收腹,产生了大腿根提拉身体重量,这是人体脊椎这个大桥的一对桥墩,另一对桥墩则是夹脊撑起来“形于手指”的大椎穴与脖子十二重楼。
这样说,练好太极拳首先是站好松沉,大腿支撑力获得沉稳的状态,其次就是大椎后移,脖子抻拉,胸椎后移上提,就好比收腹一样,胸椎后缩到脊椎,脊椎才可以万物按获得对全身骨架子的提领收缩。胸椎上提,两手臂 肩膀的组合松开,太极拳的力量爱可以散出去,否则就收缩在肩膀圈子内合着,这种合着不是合劲,合劲需要内外相互转换,太极拳要散出去,比如其他武术,直接都是起手搏击上手就攻——尽管这种外家武术也会走向鞭子臂,走向通背,但是,由于入门忽视身体素质的脊椎练习,后面也是很难获得力量提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脊椎强化练习,反而可能影响精气神的自然传递。五祖拳、形意拳都要借助动物的松弛来重头训练,而另外一派的做法就干脆练脊椎,比如太祖拳的前后左右的滚翻、脊椎力量的鹞子翻身,都是很难的武术基本功。这样练脊椎,由于过度的强化,反而影响精气神的传递的自然大道。太极拳的入门,需要从脚跟脚尖点地开始,大腿支撑,腰胯浑然一体,脊椎竖直,一气呵成,同步上下升降。这种境界,既是太极拳的高深境界,也是练习者身心合一、内外和谐的体现。
太极拳的沉浸在发于腿,而脊椎竖直的关键就是大椎后移,夹脊穴支撑折背,竖起大椎和脖子,上臂可以左右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合起来,太极拳的入门一上手,就要从脚跟脚尖点地,大腿支撑,腰胯浑然一体,脊椎竖直,一气呵成,同步上下升降。这既是太极拳的极高的境界——这样直接就会进入太极拳一指定乾坤的大成。
发布于:山西省